联系我们CONTACT US

  • 广州标尚条形码代理有限公司
  • 联系人:王经理
  • 电话:17732605906(微信同步)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广州条码无法识别原因有很多

广州条码无法识别原因有很多

作者:广州标尚条形码代理有限公司 时间:2021-10-24 09:00:50

有客户反馈,在条码生成软件上生成的条形码,用扫描设备进行扫描的时候无法识别。咨询这是怎么回事?广州条码无法识别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一、条码印刷问题

条码无法识别的原因是:

1,条码质量出现异常,条码的条发生竖向断线,一般出现在使用条码打印机打印条码标签时发生,打印头断针和打皱是主要原因。

2,条码空白区宽度不够,条码左右空白区边缘必须是窄条宽度的10倍。

3,条码变形,条码是一种比较精密的符号体系,各种码制都有相应的比率,在条码制作的过程中如果条码内容较多,尺寸较小,就会出现无法识别的结果。

4,条码的条和空颜色搭配有问题,条码的读取差异取决于条的颜色,高反射率的颜色会被识别为空,低反射率的颜色会被识别为条,一般,白底蓝条、红底黑条的条码可读取,白底红条、蓝底黑条的条码不能读取。

5,条码打印模糊:打印深度颜色过浅或过深导致条码“条”“空”显示不清,或糊在一起。可以通过调整“打印机控制面板-打印首选项-打印深度”解决。

6,条码密度过大:条码尺寸太小,或条码内容过多导致条码“条”“空”密度过大,分界不清晰。也会导致无法识别或识别率过低。可以通过更改条码尺寸、适当减少条码内容、更换更大精度的打印设备等方法尝试解决。

7,条码软件问题:条码软件不够专业,采用的条码优化生成算法有问题。条码软件市场软件众多,专业性参差不齐,有些软件对于普遍印刷要求的打印效果可以完全实现,但是对于那些对条码印刷精度有较高要求或有条码等级要求的印刷环境下,生成出来的条码无法达到这个需求。这种情况下只能更换专业性强的条码打印软件进行尝试。如条码标签打印软件采用的是驱动模块优化算法,强化了条码的输出精度,条码识别率可达A级。

二、条码扫描设备的问题

条码无法识别的原因:条码扫描精度不够

条码在制作的过程中,密度有1mil、2mil、3mil、4mil等,在进行识别条码的时候,条码识别器的识别精度必须比所识别的条码的密度高,比如,扫描3mil的条码必须使用密度达到2mil或3mil扫描精度的扫描器。

‚条码扫描器码制没有开通

条码扫描器在出厂时,为了优化扫描器的译码性能,对某些不常用的码制进行了锁定,当你的条码刚好处于锁定码制范围之内,就会造成条码无法识别。出现这种情况,你只需要按照手册开通该码制即可。如果自己不会的话,可以联系条码扫描器的在线人员,让他们帮你开通。

ƒ条码扫描器设置混乱

在使用条码扫描器的过程中,会由于扫描到某些特殊设置条码,导致条码扫描器设置混乱无法对条码进行识别,可以通过设置手册中的恢复出厂设置的条码来进行处理。

④条码扫描器硬件故障

条码扫描器数据线损坏、扫描头故障、译码板故障、电源故障等都会造成条码无法识别,出现这种情况,维修或者更换扫描器都可以解决。

以上就是有关广州条码无法识别的原因介绍,条码、二维码类型不同,可能常用的条码扫描器也是无法扫描识别的,需要用专业的条码扫描器与之匹配。

要想得到一张质量完美的标签,除了配置高质量的条码打印机外,合理的标签纸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目前,条码打印机行业应用较多的是不干胶标签。不干胶标签由离型纸、面纸及作为两者粘合的粘胶剂三部分组成,离型纸俗称"底纸",表面呈油性,底纸对粘胶剂具有隔离作用,所以用其作为面纸的附着体,以保证面纸能够很容易从底纸上剥离下来。底纸分普通底纸和哥拉辛(GLASSINE)底纸,普通底纸质地粗糙,厚度较大,按其颜色有黄色,白色等,一般印刷行业常用的不干胶底纸为经济的黄底纸。哥拉辛(GLASSINE)底纸质地致密、均匀,有很好的内部强度和透光度,是制作条形码标签的常用材料。其常用颜色有蓝色、白色。  

我们平时所讲标签纸为铜版纸、热敏纸等等是指面纸而言。面纸是标签打印内容的承载体,按其材质分铜版纸、热敏纸、PET、PVC等几类。面纸背部涂的就是粘胶剂,它一方面保证底纸与面纸的适度粘连,另一方面保证面纸被剥离后,又能与粘贴物具有结实的粘贴性。

一、条形码申请程序:1、申请人办理申请厂商识别代码手续,并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及其复印件三套。2、填写《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注册登记表》 ,可直接在 ANCC 在线填写注册登记表。3、集团公司请填集团公司下属分公司基本信息表 。4、申请人的申请资料经初审后,符合条件的资料审批。5、对确实符合规定要求的,向申请人核准注册厂商识别代码,完成审批程序。6、申请单位收到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证书,申请结束。

二、商品条形码的标准尺寸是37.29mm x 26.26mm,放大倍率 是0.8-2.0。当印刷面积 允许时,应选择1.0倍率以上的条形码,以满足识读要求。放大倍数 越小的条形码,印刷 精度要求越高,当印刷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易造成条形码识读困难。由于条形码的识读 是通过条形码的条和空的颜色对比度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只要能够满足对比度(PCS值)的要求的颜色即可。

条形码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据估计,现在全世界每天大约有五十亿件流通商品接受条形码扫描,条形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但关于条形码的起源却少有人知。

关于这段历史,有两个不同的故事版本。

其中一个讲的是创造力的灵感突发。

1948年,费城德雷克塞尔研究所研究生约瑟夫·伍德兰德正在思考当地零售商遇到的难题:谁有办法将结账登记的繁琐过程自动化,以加快商店结账的过程?

伍德兰德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年轻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曼哈顿项目部工作。作为一名大学生,他设计过一个系统,可以改进公共场合背景音乐的播放。

而现在,他被商店结账登记问题所困扰。

一次,他在迈阿密的沙滩上沉思的时候,漫不经心地用手指画着圆圈,让沙子在指尖滑动。看着沙地上凹凸起伏的图案,头脑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就像莫尔斯电码使用点和短线来传达信息一样,可以使用细线和粗线对信息进行编码。

斑马条纹中的代码可以描述产品及其价格,这个代码或许可以用18 条形码机器读取。

这个创意是可行的,然而当时想实现太难了,因为没有足够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配套。之后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激光的发明,这个创意才逐渐变得可行。

接下来几年,条码扫描系统又经历了几次更新和升级。在20世纪50年代,一位叫戴维·柯林斯的工程师在轨道车上涂了粗细不一的线条,以便能被轨道旁边的扫描仪自动读取。

在20世纪70年代初, IBM工程师乔治·劳雷认为,矩形代码比伍德兰德的靶心状代码更紧凑,并开发了一种使用激光和计算机的系统,其速度非常之快,可以处理放置在扫描仪系统上有标签的装豆袋子。约瑟夫·伍德兰德的海边涂鸦成为了一个技术现实。

乔治·劳雷也是一位高寿的工程师,他于2019年12月5日去世,享年94岁,他很幸运,能够看到自己的创造应用到全世界。


 

版权所有:广州标尚条形码代理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QQ/微信:1766534168